國慶將至,新中國將迎來她70周年華誕。
70年風雨征程,70年崢嶸歲月,它是新中國的一部奮斗史,也是中國汽車行業的一部崛起史。打開篇章,回首過去,點點滴滴,千千萬萬中華兒女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努力奮斗的身影匯成歷史長河,氣勢恢弘、磅礴震撼。而汽車行業的崛起是穿插其中一個小小的篇章。
中國的汽車工業的迅速發展得益于背后有一個強大的祖國,才能夠從零基礎發展至每年產銷近3000萬輛,連續九年蟬聯全球第一。目前,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一汽車大國,創造了全球汽車發展史的奇跡。這在新中國成立之初可以說是一個可望不可及的事情!
中加物流是專注于做汽配物流的,多年躬耕于汽車行業的后市場,可為客戶提供。借中國成立70周年這個機會,小編今天想給大家講講中國汽車行業的發展史。不管你是想了解汽配物流,還是想了解汽車,小編覺得都很有必要了解一下汽車行業的發展史,畢竟車子不管是我們用于拉貨工作還是日常生活中都與我們息息相關!以下從三個發展階段進行簡單的概述。
1949年10月1日,隨著天安門廣場上的歡呼,新中國正式成立了。但在那個時候,中國的工業可以說是一窮二白、百業待興。當時的中國需要解決的問題不是怎么造汽車,甚至連造出一輛質量過硬的自行車都成問題。要知道,新中國自主研制的第一輛自行車“飛鴿”是在1950年誕生于天津市。
公開數據發現,當時中國工業的各項重要指標均相對較差,直接暴露了當時工業發展不是很差很是特別差的問題。1949年,中國的發電量為43.1億度,而印度為49億度、日本是415億度、前蘇聯是783億度、美國更是高達3451億度;粗鋼產量方面,中國為15.8萬噸、印度137萬噸、日本311萬噸、前蘇聯2329萬噸、美國7074萬噸。那個時候,中國只能制造桌子椅子,茶壺茶碗這些只能成為工藝而非工業的東西。另外,這一年,中國的汽車、飛機、拖拉機、坦克的產量都是一個尷尬的數字——零。
到了1950年,新中國汽車工業正式起步,當年3月,重工業部汽車籌備組成立。3年后,經過多方選址,第一汽車制造廠正式在長春成立,新中國的第一座汽車廠拔地而起。
隨后在1956年的7月14日,第一批解放牌汽車在前蘇聯的技術援助下正式出廠。這只是中國汽車的第一波革命,解決了汽車從無到有的問題。后續的第二波才開始讓汽車走進千家萬戶。
▲1956年7月13日,第一批解放牌汽車在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試制成功
1983年至1985年,中國首批合資車企誕生,北京吉普、上海大眾(上汽大眾的前身)和廣州標致分別導入切諾基、桑塔納和標致505國產化,讓汽車第一次走進了千家萬戶。上汽大眾引入的桑塔納,成為了中國汽車工業第二波革命的起點。
到如今,已經有眾多優秀的合資車生產企業在中國這塊熱土上誕生發展。可以這么說,中國連續9年蟬聯汽車產銷第一大國,合資是第一功臣。它促進了汽車供應鏈和汽車人才的飛躍式發展,引進了系統的汽車制作技術。這些產業、人才和技術儲備,也為后來中國自主品牌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1984年10月12日,上海大眾舉行奠基儀式
合資汽車生產雖好,但中國的汽車人怎么會甘心把這么龐大的市場拱手讓人呢?而且還是在自家門口。從90年代末期開始,中國的自主品牌掀起了第三波革命浪潮,吉利、比亞迪、奇瑞等自主品牌自此誕生,過程可謂困難重重。要知道在此之前,中國的民營企業是不具備造車資格的,是吉利汽車董事長李書福三番五次從國家這里求來的一個造車機會,和吉利同期創業的比亞迪也好不到哪里去。長城、奇瑞在創業過程中也是種種“不足為外人道”的心酸。好歹經過了二十多年的發展,技術革新,總算是迎來了他們發展的春天。
第三次汽車工業革命,對于廣大市民來說,購買汽車多了更多的選擇。另外,國產汽車品牌最近幾年在性能上不斷優化,也在漸漸摘掉國產汽車除了價格低一點沒有任何優越性的帽子,同時,也給老牌合資汽車生產企業造成巨大的沖擊,對汽車制造升級和價格合理優化大有裨益。
新中國建國70周年,中國汽車從0產量到如今成為世界第一汽車大國。但中國汽車工業的步伐絕不可能僅止步于此,之前的好幾次汽車工業都是外國主導的,也許,第四次、第五次汽車工業革命是由中國主導的。
拿當今新能源汽車來說,中國在這個領域起步算是比較早的,并且得到了國家的大力支持,不管是一些合資車企還是本土車企,都在加大力度對新能源汽車的研發投入。在不遠的未來,將有更多的新能源上市,方便人們的生活,提升生活的質量。同時,不管汽車做什么形式的發展變化,中加物流會與“車”俱進,一路陪伴,繼續深耕汽配物流領域,做您最忠實的朋友!